发布时间:2014-02-26浏览:2717 次
7个月宝宝嘴唇长胎记,其实是一种血管瘤。
小维(化名)出生没多久,妈妈就在其下嘴唇处发现一小块红色印记,误以为是“胎记”。然而“胎记”却逐渐长成一个黄豆大小的肿包,到医院检查方知是海绵状血管瘤畸形。
宝宝出生后嘴上有“痣”
近日,妈妈抱着七个多月大的小维来到市妇幼保健院求医。原来,孩子嘴唇上长了一块颜色为深红色的“胎记”,但它却渐渐不与周围皮肤齐平,而是肿成了小包。
“刚出生时,我们就发现,这孩子的嘴唇上长着一颗红痣,但是并没有特别在意。”小维妈妈说,“当时我们还挺高兴,觉得自己孩子身上有明显的标记,好辨认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但没有想到的是,孩子满月体检时,医生却告知这是一个小血管瘤,当时就提醒我们应细心观察这个血管瘤的生长情况。”
不幸的是,在孩子长大的七个月时间里,血管瘤的生长速度非常快,就在小维妈妈还在犹豫和心疼孩子能否遭罪的时候,血管瘤已经长到黄豆大小。这时,小维妈妈开始着急,“我每天都希望它不要再长了,但它还是越长越大,颜色越来越深。”
有人说,孩子的血管瘤可以不管它,等年龄大些,就会自己消失;可也有人说,小儿血管瘤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还会增大,而且将来还会引发其他病症,最好及早治疗。面对不同说法,小维妈妈无所适从。
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
其实和小维妈妈一样对小儿血管瘤有疑问的家长并不在少数。我院外科大科主任陈小林介绍,其实小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,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,它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,其性质为错构瘤,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性.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构成。它是细胞组织无序性增生,因其形状像肿瘤,多在新生儿期表现出来,所以习惯上把它叫做小儿血管瘤。
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的不同,现在医学上把小儿血管瘤分为四类:毛细血管瘤、海绵状血管瘤、蔓状血管瘤、混合型血管瘤。临床上混合型血管瘤比较常见。
“经过我们检查后发现,小维嘴唇上的不是‘胎记’,而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——海绵状血管瘤,如果继续长大可能出现溃烂、出血、感染等并发症,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。手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。” 陈小林主任表示。
血管瘤的治疗包括手术、冷冻、放射与同位素、硬化剂注射、激光、介入、激素等。
不同类型的血管瘤、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。
大部分血管瘤以手术为主
陈小林主任介绍,血管瘤畸形在新生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%~2%。他表示,血管瘤发生部位很广,很多患儿的血管瘤生长在胳膊、后背、臀部、大腿等比较隐蔽的地方。这时,年轻的父母们由于觉得自己的宝贝年龄太过幼小,害怕孩子痛苦,且这些地方的血管瘤又不会影响外貌,所以他们大多选择不予治疗。殊不知,家长的过度疼爱极有可能延误了孩子最佳的治疗时期,反而会给他们以后的治疗带来更大的痛苦。
“大部分血管瘤都以手术治疗为主,但也有血管瘤是自愈性的,比如毛细血管瘤,20%的患儿会在半岁前自行消失。而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在真皮下,如不及时治疗,瘤体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,如果此时切除后可因大面积组织缺损导致严重术后畸形,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面貌。”
最终,在陈小林主任的建议下,小维接受了血管瘤切除手术,术后第二天便康复出院。上周小维回到医院拆线,嘴唇上几乎看不见伤痕,小维妈妈这才真正放下心来。
(院 办)
【链接】专家提醒:颜色可分辨胎记与血管瘤
常常有家长将孩子身上的胎记和血管瘤弄混,但实际上只要掌握有效方法,就能自行分辨。“观察颜色变化和是否继续生长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。其实区分不难,蚊虫叮咬的包不会长大,胎记按压后不会褪色,血管瘤按压后颜色会变淡。”
专家介绍,如果“胎记”为淡红色、长在前额或颈背部,此类为真胎记,大多无需治疗,虽在孩子哭闹或环境温度变化时胎记颜色可能加深,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到了入小学时胎记可能逐渐褪色甚至消失。
如果仅仅长在面部的“胎记”则需提高警惕。专家表示,此类“胎记”若颜色较红、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、压迫不能褪色,则有可能合并生成脑膜血管瘤,使部分患儿智力低下或患上青光眼,此时务必尽早检查以排除病变可能。
如果“胎记”为深褐色而且全身多处都有,则要考虑神经纤维瘤的可能。专家解释,此类往往在患儿小时无特殊症状,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深褐色“胎记”或在皮下出现肿瘤,如果肿瘤压迫到神经,则要进行手术切除。
版权所有: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株洲市儿童医院
联系地址: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车站路128号
联系电话:0731-28221326 0731-28209186
中文域名:株洲市妇幼保健院.公益 株洲市儿童医院.公益